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

嫁禍 Kuma

還記得去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,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: A separation嗎?
在伊斯蘭傳統的風俗裡,一連串意外導致不可收拾的混亂。

嫁禍,還真是因為"嫁娶"而引發的"災禍",
英文片名Kuma意思是土耳其語的二老婆,
一場婚姻、來自土耳其的新娘子、掀起家庭的無盡風暴。


===影片介紹===
本片為奧地利新銳導演烏姆特達格導演首部執導的長片,即獲選成為柏林影展電影大觀開幕片,以及歐洲LECCE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、義大利薩雷諾影線影展最佳影片,日本SKIPCITY數位國際影展最佳劇情片等多項國際影展大獎。全片由《白色緞帶》、《愛,慕》製片麥可卡茲擔任監製,該片女主角碧根阿卡雅更榮獲第21屆美國費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獎。

土耳其鄉村一場熱鬧婚禮中,美麗的艾雪(碧根阿卡雅飾)將嫁至維也納與英俊丈夫哈山一家人住在一起。但當新婚之夜房門關上之後,竟發現公公變成丈夫,而丈夫則變成小叔,艾雪真正嫁的人居然是哈山的父親。
===(同樣來自開眼)===

雖然女主角是艾雪,但劇情想談的卻是法瑪特夫人,
她是這個家庭的王夫人、易家蘭(百年孤寂中邦迪亞家族的支柱),
掌控一切,打理一切,
最重要的是她深信她是出於為每個人著想,以她的立場,
如此荒謬的善意卻是導演最想批判的。

她身染重病,安排艾雪代替她繼續照顧家庭的每個人,妻子、母親、甚至傭人,
她確實關心艾雪,她的安排卻忽略艾雪心中的聲音。

法瑪特夫人躺在病床上問艾雪:「你還好嗎?」艾雪只說:「我不重要,你比較重要。」
這是法瑪特夫人想聽的答案,"一個充分兼顧妻子和母親的角色",她那樣形容艾雪。
她對艾雪的真心話,
就是那句「我找你找了好久啊!」她慈祥的摸著艾雪。


所以當卡茲班被家暴,傳統的教育卻只容許她對妹妹諾佳說「這不關你的事!」
諾佳無疑是有正義感的角色,儘管她最開始無法接納艾雪,
她站在走廊彼端回頭對錯愕的艾雪,不悅的說:
「歡迎來到我們家!」
她心中是不平的,但她並不是打從心底厭惡艾雪,諾佳真正憎恨的是法瑪特夫人的慈愛。


奇妙的是,即使主要場景都在維也納,
伊斯蘭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是展露無疑,
艾雪洗碗、擦桌子、不斷擦桌子,當她蹲在廁所門外悲傷流淚,法瑪特夫人呼喚她,
她立刻抹去淚水前去哄小孩子。
而在賣場不經意的一個轉角的畫面,
艾雪裹著頭巾,隔壁走道的女人穿著露肩,彷彿只有艾雪一家仍活在窠臼。

這樣的環境是沒有隱私可言,流言誹語竄動的毫無窒礙,
在賣場、走廊、餐廳裡,每句竊竊私語都能立刻傳達當事人,
催促劇情進展更快速。


相較於分居風暴的細膩,嫁禍對說故事的功夫是比較粗糙的,

最難以接受的莫過於片中最大轉折點,
法瑪特夫人因癌症要開刀,全家坐在醫院走廊,哈山,法瑪特先生在旁邊,艾雪抱著麥麥,
醫生走出開刀房,全家焦急的圍上前去,
畫面轉暗。

下一幕,全家族在草原上舉辦喪禮,穆斯林咿呀悼念著,
男人站在墓穴旁邊,女人只能站遠遠的啜泣,
諾佳不顧一切衝過去:「爸爸!爸爸!」

咦?前後的連貫性會不會太令人錯愕訝異?法瑪特先生沒任何理由的下場領便當。

也正是在這轉折之後,
法瑪特夫人早先為每個人安排的角色,全都改寫了。


最後十五分鐘的劇情更加緊繃著,難堪到令人不忍卒睹,我閉上了眼睛,
法瑪特夫人、艾雪、諾佳、卡茲班面面相覷,直到艾雪哭泣前的氣氛絕對很窒息。

然而,結局畫面卻非常有意思,
全家人應該是聚在餐廳,我們只透過吵鬧的聲音揣測,看不到人物,
法瑪特夫人卻把自己深鎖在房間裡,身影透著玻璃,
手彷彿一度搭上門把。

這部電影批判的是法瑪特夫人的傳統意識,
藉由艾雪的背叛、哈山的怒吼、卡茲班在公園時怨恨的話語,
不斷的、一次次擊潰法瑪特夫人自以為建構完美的家庭,
最後家庭崩解,
反倒是艾雪依然關懷法瑪特夫人。
電影對艾雪是寬容的,
沒錯啊!艾雪的悲劇其實是法瑪特一手導致的,這才是結局想抒發的。

法瑪特代表的是傳統價值,
而伊斯蘭習俗看見的罪惡也或許根本正是習俗本身造成的。

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