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

安娜・卡列妮娜 Anna Karenina

現在好像流行印度少年與它的老虎,此時看飄滿冰雪的歐俄名著,相形沈重許多。



===先看電影介紹===
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寫實主義代表作《安娜・卡列妮娜》,曾數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,2012年的最新版本由英國導演喬懷特改編。繼《傲慢與偏見》、《贖罪》後,英國導演喬懷特和綺拉奈特莉第三度合作,這次改編自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寫實主義代表作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,編劇則是《沙翁情史》湯姆史都帕,這次導演以創新劇場手法,重新詮釋這部已被改編多次的經典文學作品。

1874年,美麗的安娜‧卡列尼娜(綺拉奈特莉飾)是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(裘德洛飾),兩人生有一子,生活幸福美滿。一天,她的大哥奧勃朗斯基(馬修麥費狄恩飾)來信,請求安娜到莫斯科拯救他和達麗亞(凱莉麥當勞飾)的婚姻。途中,安娜認識了伏倫斯基伯爵夫人(奧麗薇雅威廉斯飾),她的兒子將會到車站來接她,也就是英俊的騎兵軍官伏倫斯基(亞倫強生飾)。夫人將安娜介紹給伏倫斯基,兩人瞬間燃起相互吸引的火花。
===(取自開眼電影網)===

可惜,若我看過托爾斯泰原著或許會更有感動!

劇情非原創,但這部電影的開場立刻就令人眼睛一亮,
整部電影幾乎都在一個舞台上,火車站、溜冰場、甚至是賽馬場,
全都用舞台方式呈現,
常是畫面一轉或人物走呀就帶到下段場景,
這並不是什麼稀罕的手法,卻充分表現本片中奢華的氣勢。
尤其安娜對伏倫斯基敞開心胸那一段,煙火從舞台升空,天花板旋開正好花火四散!
(PS:
這段伏倫斯基問:"難道你希望我去Tashkent?" 安娜:"不!我不希望!"
Tashkent就是指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喔~我對中亞太敏感了...)



搭配舞台風格,其次是氣氛的營造,
比方說,在安娜和伏倫斯基初次邂逅的舞會裡,剎那間其他人動作都停格住,
直到安娜舞過的人才恢復了動作,
這可能指的是吉娣視角,也或許是在安娜的心中吹起一陣風。
同樣的手法也表現在安娜在外遇後堅持去戲院看戲,
被隔壁觀眾大聲嘲諷,
一瞬間也是所有人停格噤聲,焦點全集中在安娜身上。
我很喜歡賽馬時,
現場的聲音只剩下安娜拼命搖扇子的焦躁聲,
那是安娜對伏倫斯基的關心則亂,全世界她只看的見伏倫斯基,聽的到自己心跳。

交際舞蹈的片段絕不是原作就既有的,
他們舞的方式很獨特,雙手反反覆覆交疊,像天鵝般飛翔,
全世界只剩彼此不再是形容,燈光全暗,他們再也看不見也不想看見外ㄇ的現實了。


故事前半段的安娜是很可愛的,即使是墜入愛河,她其實可以更果絕點。
只是當外遇變成安娜的一錯再錯時,社會已經凝聚成安娜天裡不容的氣勢,
她開始無理取鬧,對卡列寧、對伏倫斯基都是一樣,
安娜所崇拜的真愛竟是這麼不堪考驗。
所以卡列寧在床邊問她:"你到底想要什麼?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?"
只是太晚了,
安娜的心中只剩下伏倫斯基對她的愛,
或是說,那是安娜呼吸唯一的理由。

或許將托爾斯泰的曠世鉅作改編成電影,像隔壁棚的魔戒或哈利波特,
本來不會是十全十美,端看怎麼詮釋,
如果看完後對安娜同情不已,是導演的成功,但對安娜憎惡難耐更是本片的加分。

安娜選擇和伏倫斯基在原野上偷情,卻不敢放掉和卡列寧的家,
當她決定成為伏倫斯基的情婦,卻懇求卡列寧原諒她,她的愛是矛盾的,
在時代背景下,安娜無疑是個令人髮指的存在。

卡列寧倒像聖人般,他原諒安娜,甚至抱著伏倫斯基原諒他,對安娜外遇的女兒視為己出。
我反而喜歡故事中期那段他辯護自己的名聲與信仰,也或許是對安娜愛的表現,
只是,離開莫斯科那晚,
他撕了安娜的道歉信,碎片化為雪花,那是卡列寧的心。



「我究竟做了什麼要這樣懲罰我?」那晚,卡列寧坐在陽台上,燈光黯淡,
他唯一的報復,就是憤怒的板手指關節,板到安娜的良心終於崩潰。

達麗亞告訴安娜,他哥哥朗斯基直到最後依然在婚姻偷腥,
無論曾經是怎樣絢爛的火花,本性是無法偽裝的,這是對最初安娜勸告達麗亞的反諷,
伏倫斯基的描寫相形越來越薄弱存在,
他開始捻花,
安娜沉浸在嗎啡的麻醉裡。

安娜死了,和最初相遇伏倫斯基的那天,死在火車輪下的黑人工人一樣,
即使曾經在奢華與絕美中交際一生,
生命的終點卻無貴賤之分。



相較起來,康斯坦京列文與吉娣的愛情雖然普通,卻是平凡的幸福,
身為公主的吉娣願意放下身段,和列文家的吉普賽女傭一起照料列文重病的哥哥,
或許對伏倫斯基的暗戀,讓吉娣明白愛情的真諦吧!

我想,那就是知足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